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意義
良好農業規范( GAP)的認證在破解農產品出口的技術壁壘的同時,推進我國農產品認證與國際接軌進程,促進我國的農產品出口。為完善我國“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生產鏈,落實食品安全從源頭抓起的政策,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廣實施良好農業規范( GAP)認證勢在必行。
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
構筑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鏈,“農田”是道防線。農業投入品的監管,種植、養殖的規范化,技術的推廣等都是在“農田”這個領域實施的,初級農產品的污染問題不解決,食品安全就無從談起。良好農業規范(GAP)對種植和畜禽養殖生產過程的每個環節做出了具體的要求和說明,是從源頭上控制食品安全的一種管理模式。
認證活動貫穿種植、養殖、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食品鏈各個環節,且認證要求認證機構在申請人獲得認證證書后應實施認證后跟蹤監督(檢查)。因此,在農產品領域開展GAP認證可以彌補農產品安全行政監管資源不足和可能存在的監管漏洞,確實保障食品農產品安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良好農業規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村環境、治理面源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如GAP關注食品質量安全,經GAP認證的產品,因其和安全性,在市場上銷售時可以獲得更高的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GAP關注員工職業健康安全,要求農場明確健康安全方針、遵循衛生規范、實施勞動保護和福利等,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GAP關注環境保護,要求生產者遵守環境保護的法規和標準,營造農產品生產過程的良性生態環境,協調農產品生產和環境的關系,減少污染,保護農村環境,轉變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環境保護措施方面,要求制定農場管理計劃,大限度地降低可能的污染風險;擬訂改善農場環境和增加生物多樣性的行動計劃,保護動植物;落實垃圾管理計劃,實施垃圾分類、回收利用,防止空氣、土壤和水被有害物質污染等。
加快我國農業標準化與國際接軌的需要
我國現有的質量控制和檢測體系注重對終端產品的控制和檢測,在農產品后期加工方面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HACCP認證管理體系,但是在農產品種養殖方面,我國目前只有中國GAP認證的果蔬和茶葉產品可以與歐盟的GLOBALGAP互認,其他農產品沒有形成能夠與國際接軌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目前,在國際上包括歐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各國都在農業生產方面積極推行GAP。因此我國農產品要出口到這些國家或地區,要通過他們所確定的農產品質量控制標準和認證規則,只有在得到互認的基礎上,才可以為我國農產品出口鋪平道路,因此應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控制體系的互認機制。
內涵
符合性
欲有效開展質量管理,設計、建立、實施和保持質量管理體系。組織的高管理者對依據ISO9001國際標準設計、建立、實施和保持質量管理體系的決策負責,對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和提供適宜的資源負責;管理者代表和質量職能部門對形成文件的程序的制定和實施、過程的建立和運行負直接責任。
性
質量管理體系的設計和建立,應結合組織的質量目標、產品類別、過程特點和實踐經驗。因此,不同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有不同的特點。
系統性
質量管理體系是相互關聯和作用的組合體,包括:①組織結構——合理的組織機構和明確的職責、權限及其協調的關系;②程序——規定到位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作業指導書,是過程運行和進行活動的依據;③過程——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實施,是通過其所需請過程的有效運行來實現的;④資源——必需、充分且適宜的資源包括人員、資金、設施。設備、料件、能源、技術和方法。
全面有效性
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應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滿足組織內部質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滿足組織與顧客的合同要求,還能滿足第二方認定、第三方認證和注冊的要求。
預防性
質量管理體系應能采用適當的預防措施,有一定的防止重要質量問題發生的能力。
動態性
高管理者定期批準進行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定期進行管理評審,以改進質量管理體系;還要支持質量職能部門(含車間)采用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改進過程,從而完善體系。
持續受控
質量管理體系所需請過程及其活動應持續受控。
應佳化
組織應綜合考慮利益、成本和風險,通過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有效運行使其佳化。
策劃設計
簡介
該階段主要是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包括教育培訓,統一認識,組織落實,擬定計劃;確定質量方針,制訂質量目標;現狀調查和分析;調整組織結構,配備資源等方面。
教育培訓,統一認識
質量體系建立和完善的過程,是始于教育,終于教育的過程,也是提高認識和統一認識的過程,教育培訓要分層次,循序漸進地進行。
層次為決策層,包括黨、政、技(術)領導。主要培訓:
1.通過介紹質量管理和質量的發展和本單位的經驗教訓,說明建立、完善質量體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通過ISO9000族標準的總體介紹,提高按國家(國際)標準建立質量體系的認識。
3.通過質量體系要素講解(應講解“管理職責”等總體要素),明確決策層領導在質量體系建設中的關鍵地位和主導作用。
第二層次為管理層,是管理、技術和生產部門的負責人,以及與建立質量體系有關的工作人員。
這二層次的人員是建設、完善質量體系的骨干力量,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要使他們全面接受ISO9000族標準有關內容的培訓,在方法上可采取講解與研討結合。第三層次為執行層,即與產品質量形成全過程有關的作業人員。對這一層次人員主要培訓與本崗位質量活動有關的內容,包括在質量活動中應承擔的任務,完成任務應賦予的權限,以及造成質量過失應承擔的責任等。
組織落實,擬定計劃
盡管質量體系建設涉及到一個組織的所有部門和全體職工,但對多數單位來說,成立一個精干的工作班子可能是需要的,根據一些單位的做法,這個班子也可分三個層次。
層次:成立以高管理者(廠長、總經理等)為組長,質量主管領導為副組長的質量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或)。其主要任務包括:
1.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
2.制訂質量方針和目標;
3.按職能部門進行質量職能的分解。
第二層次,成立由各職能部門領導(或代表)參加的工作班子。這個工作班子一般由質量部門和計劃部門的領導共同牽頭,其主要任務是按照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具體組織實施。
第三層次:成立要素工作小組。根據各職能部門的分工明確質量體系要素的責任單位,例如,“設計控制”一般應由設計部門負責,“采購”要素由物資采購部門負責。組織和責任落實后,按不同層次分別制定工作計劃,在制定工作計劃時應注意:
1.目標要明確。要完成什么任務,要解決哪些主要問題,要達到什么目的?
2.要控制進程。建立質量體系的主要階段要規定完成任務的時間表、主要負責人和參與人員、以及他們的職責分工及相互協作關系。
3.要。主要是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及關鍵的少數。這少數可能是某個或某幾個要素,也可能是要素中的一些活動。
確定方針,制定目標
質量方針體現了一個組織對質量的追求,對顧客的承諾,是職工質量行為的準則和質量工作的方向。制定質量方針的要求是:
1.與總方針相協調;
2.應包含質量目標;
3.結合組織的特點;
4.確保各級人員都能理解和堅持執行。
現狀調查和分析
現狀調查和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合理地選擇體系要素,內容包括:
1.體系情況分析。即分析本組織的質量體系情況,以便根據所處的質量體系情況選擇質量體系要素的要求。
2.產品特點分析。即分析產品的技術密集程度、使用對象、產品安全特性等,以確定要素的采用程度。
3.組織結構分析。組織的管理機構設置是否適應質量體系的需要。應建立與質量體系相適應的組織結構并確立各機構間隸屬關系、聯系方法。
4.生產設備和檢測設備能否適應質量體系的有關要求。
5.技術、管理和操作人員的組成、結構及水平狀況的分析。
6.管理基礎工作情況分析。即標準化、計量、質量責任制、質量教育和質量信息等工作的分析。
對以上內容可采取與標準中規定的質量體系要素要求進行對比性分析。
調整結構配備資源
因為在一個組織中除質量管理外,還有其他各種管理。組織機構設置由于歷史沿革多數并不是按質量形成客觀規律來設置相應的職能部門的,所以在完成落實質量體系要素并展開成對應的質量活動以后,將活動中相應的工作職責和權限分配到各職能部門。一方面是客觀展開的質量活動,一方面是人為的現有的職能部門,兩者之間的關系處理,一般地講,一個質量職能部門可以負責或參與多個質量活動,但不要讓一項質量活動由多個職能部門來負責。目前我國企業現有職能部門對質量管理活動所承擔的職責、所起的作用普遍不夠理想總的來說應該加強。在活動展開的過程中,涉及相應的硬件、軟件和人員配備,根據需要應進行適當的調配和充實。
常德新版GAP認證機構
更新時間:2024-03-30
價格
面議
起批量
≥ 1件
供應商
北京天助圓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所在地
北京市門頭溝區石龍經濟開發區永安路20號3號樓B1-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