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針對林木資源資產進行科學價值估算時,需深入考量主體需求程度,即旅游者對林木資源的興趣與需求直接影響其價值評估。因此,評估過程中應把握旅游者與林木資源間的互動關系,并合理規劃與利用資源。
一是林木資源資產的使用價值。作為主體,林木資源不僅為社會提供物質產品,還通過其特環境為社會成員提供生態服務,展現出私有商品生產的特性。在使用過程中,林木資源與市場緊密相連,賦予其市場價值。若將林木資源視為生態服務基地,則能產出多樣化的產品,這些產品雖多為區域或社會共享而無法直接銷售,如森林中的清新空氣,雖無市場價格,卻對公眾健康大有裨益。
二是林木資源資產的價值構成。其總經濟價值涵蓋利用價值,即林木資源為人類提供的可直接利用的價值,包括環境對人類的各項服務價值,旨在通過資源利用促進價值增值。
三是林木資源資產的價值屬性。價值理論主要分三派:勞動價值論認為產品價值源于人類勞動量;效用價值論則主張效用決定物品價值;消費價值論則依據消費者為獲取某物而放棄的代價來衡量其價值。林木資源的價值同樣受環境條件和消費者需求影響,性與高需求共同推高其價值,反之則降低。
資產評估目的系指資產評估業務服務于特定經濟行為時對評估結果的具體需求,決定評估報告的應用方向,具有明確性。該目的直接影響并限定了評估的條件設定與價值類型的選取。不同評估目的可能引導評估對象識別、范圍界定、價值類型選擇及適配交易市場的判斷等關鍵環節的變化。
資產評估報告常用于支持以下經濟行為:
一、轉讓行為
評估轉讓標的價值,輔助定價決策,確保交易公平合理。
二、抵押與質押
確定融資額度:評估抵押/質押資產價值,作為貸款或投資額度的參考基準。
示例:房地產抵押貸款評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評估等。
資產處置參考:在企業破產清算或債務清償時,評估抵押/質押品價值,指導資產折價或變現流程。
風險管理:對抵押/質押資產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價值重估,根據市場波動調整風險管理策略,預防潛在風險。
林木價值評估主要受經濟與市場兩大因素左右:
經濟價值方面,關鍵因素包括林木的先天性與后天性特征。先天性因素側重于林木品種,品種即便尺寸相仿,其價值也顯著普通品種。后天性因素則涵蓋胸徑、樹高、特造型、蓄積量及出材率,相同品種下,胸徑粗壯、樹體高大的林木自然價值更高。
市場價值方面,市場需求是決定性因素。供需關系直接影響林木價格:供過于求時,林木價格下跌;反之,若市場需求旺盛,林木價格則上揚。
這兩類因素共同作用于林木評估過程,對評估方法的選擇具有指導意義。
評估樹木價值時,需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評估過程可能需要借助的樹木評估師、景觀設計師、環保等。評估師會進行現場勘查,了解樹木的生長環境、健康狀況、市場需求等信息,并結合評估方法來確定樹木的價值。
剩余法評估林木資產價值:
剩余法又稱市場價倒算法,是用被評估林木采伐后所得的木材市場銷售總收人,扣除木材經營所消耗的成本(含有關稅費)及合理利潤后的剩余部分再加上林木資源的再生價值作為林木資產評估價值。其計算公式為P =W-C-F+S
式中:P一林木資產評估值;
W--銷售總收入;
C一木材經營成本(包括采運成本、銷售費用、管理用、財務費用及有關稅費);
F--木材經營合理利潤;
S--林木資源的再生價值。
【剩余法評估林木資產價值案例】假設某片森林的林木被采伐后市場銷售總收人為1000萬元,木材經營成本總計為300萬元,木材經營合理利潤為100萬元,預計該森林資源的再生價值為150萬元,則該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價值為
P=1000-300-100+150=750(萬元)
剩余法較適用于成熟林的評估,因為這時候的財務資料取得比較容易、可靠。剩余法能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對資產價值的影響,易于被交易雙方接受,同時也注意了資源狀況變化對資產價值的影響,使評估結果更加客觀、公允。但這種方法受市場變化的影響較大,所以,如果成熟林的采伐期距離評估基準日時間較長,不宜采用該方法。
西安林木評估-果樹評估-樹木價值評估果樹
更新時間: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