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3年一月,一件民國三年的袁世凱紀念幣在美國StephenAibum拍賣公司拍賣會以25.68萬美元成交,合約150萬元人民幣。
當然從投資理財角度分析,錢幣收藏界也是大有可為的一件事,早在2001年的時候袁世凱紀念幣沒枚大約5萬元。而在2006年到2007年的時候沒枚高達50萬元而到了2015年的時候,好品相的銀幣單枚價格至少180萬元。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令形式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國幣以壹圓銀幣為主幣,總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26.86克),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克),以銀九、銅一(后改為銀89,銅11)鑄造。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國幣條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后在上海、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因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劃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 清末,朝廷對外不能抵御外國列強的侵略,外國幣在中國行用,失去了貨幣自主權。對內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權日益削弱,各省地方長官為增強各自的財力及擴充軍事力量也紛紛制造和發行貨幣,貨幣金融十分紊亂。袁世凱出任大后,有3個原因促使北洋實行幣改:一是孫中山雖辭去臨時大,但出于救國救民之心,于1912年8月24日應袁世凱之邀,進京與袁世凱先后談話13次。同年12月3日孫中山發出“創議錢幣革命,對抗沙俄侵略”的通電。二是北洋的國務熊希齡、農商總長張謇等鑒于當時鑄幣、紙幣十分復雜,在市場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而且各有各的流通范圍,規格不一,折算繁瑣,對收稅、發餉、交換都有不便,市面恐慌,民眾積怨,也主張實行幣改。三是袁世凱為了解決軍費,也需要借助于貨幣,并趁機把他的頭像鑄于幣面,來提高他的政治地位。國幣壹圓銀幣的形式,以教令頒定之。后定為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
聯系我時,請說是在黃頁88網廣州藝術品資產評估欄目上看到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