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尤以屋頂造型為,屋頂在單座建筑中占有的比例很大,一般可達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上,很自然地使坡頂形成曲線,不僅坡面是曲線,正脊和檐端也可以設為曲線,在屋檐轉折的角上則設有翹起的飛檐。瓦是從西周開始出現(xiàn),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瓦是用泥土做成坯子,然后焙燒而成,表面不上釉,成為青瓦、布瓦、片瓦,上釉的則是琉璃瓦。一般屋面使用較多的有筒瓦、板瓦、勾頭和滴水等。
舉架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確定屋頂曲面曲度的方法,這種建筑在梁架層疊加高時,用舉架方法使屋頂?shù)钠露仍酵显蕉福瑥亩拾记妫岳谖菝媾潘烷芟虏晒猓@樣形成中國古建筑的風貌。
故宮強大的排水能力,來自各種或明或暗的導水溝渠的有效配合。故宮的地面上有很多形狀像銅錢一樣的孔洞,被形象地稱為“錢眼”。這些“錢眼”,其實就是排水系統(tǒng)的進水口。雨水從“錢眼”進入各種明溝暗渠后,通過螭首排除,形成“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故宮西北的北海團城,已有800多年歷史,明代時重修了城墻,城墻上找不到一個出水口,地面上也沒有任何溝渠。但不管下多大的雨,地面都不會積水,很快就滲透得一干二凈,奧秘就藏在地上鋪設的青磚之中。地面鋪設的青磚,看起來并無特別之處,其實團城的青磚造型很有講究,除了供人行走的甬路以外,大部分地方鋪設的方磚,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縫隙。這些青磚本身滲水透氣性就不錯,雨水透過青磚之間的接口,就進入到地下三角形的縫隙當中,磚縫越向下越開闊,雨水自然不容易停留在表層。
在中式文化中,古建筑設計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作為炎黃的子孫不僅要把現(xiàn)代的建筑文化傳承下去,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營養(yǎng)。實際上大部分的古建筑都與禪宗息息相關,在欣賞古建的同時也要用心去感受、去品味那種禪意。憑欄聽微雨,聽的是一種心境,得到是一種情愫。像聽到一個女子的低吟淺唱,一曲動人的琵琶彈奏,大珠小珠落玉的動人之音,那份素心如雪、冰涼入心、那種美滲透在骨子里,輕靈而飄逸。
隨著國外建筑師入駐中國,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逐漸流失,幾乎造成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工藝和文化的斷層。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中國城鄉(xiāng)建設走了“彎路”。他們丟失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美學、哲學和技術內(nèi)涵,一味模仿西方的洋建筑。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建筑師,在一些官員的主持和引導下,將城鎮(zhèn)化建設引向了誤區(qū),喪失了民族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的結果。
在黨的十七大、規(guī)劃中,已經(jīng)明確了關于中國城鄉(xiāng)建設的原則——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tǒng)風貌。這已經(jīng)為中國民族建筑指明了方向,“設計者一方面要保護已有的古建,另一方面要新建的建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這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工藝的理念,在某種程度上是吻合的,是繼承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信號。對于這些年出現(xiàn)在建筑領域的怪象,設計隊伍和人員應該及時調(diào)整思路,同時也要注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教育。
紹興古建筑設計,設計四合院
更新時間: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