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非接觸測溫儀銷毀的常見問答解疑,涵蓋處理流程、法規要求、注意事項等關鍵問題:
一、過期食品為什么不能繼續銷售或食用?
安全風險
過期食品可能滋生細菌、霉菌(如黃曲霉毒素)、病毒等微生物,導致食物中毒、腸胃甚至慢性中毒。
部分食品(如肉類、乳制品)過期后會快速,產生有害物質(如組胺、尸胺)。
法規強制要求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禁止生產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違者將面臨罰款、吊銷許可證等處罰。
二、過期食品報廢的正確流程是什么?
1. 定期清查與隔離
倉庫 / 貨架檢查:每周或每月對庫存食品進行保質期檢查,標記臨近過期(如距保質期不足 1/3)和已過期食品。
隔離存放:將過期食品移至的 “待處理區”,避免與正常食品混淆。
2. 黃埔區非接觸測溫儀銷毀/焚燒處理中心登記與審批
建立臺賬:記錄過期食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廠家、過期日期、報廢原因等信息。
審批流程:由食品安全負責人或管理層簽字確認報廢,確保責任可追溯。

3. 無害化處理
物理銷毀:
破碎、碾壓:適用于包裝食品(如餅干、罐頭),破壞其外觀和食用價值。
高溫蒸煮:針對肉類、豆制品等易腐食品,殺滅微生物后再丟棄。
化學處理:
使用食品銷毀劑(如堿性溶液)破壞食品成分,確保無法復原食用。
委托機構:
聯系有資質的廢棄物處理公司(需查看其營業執照和處理資質),簽訂銷毀協議,要求提供銷毀過程的或照片存檔。
4. 記錄與存檔
保存報廢記錄至少 2 年,內容包括:銷毀日期、方式、數量、處理單位信息等,以備監管部門檢查。
三、過期食品能否捐贈或轉作他用?

禁止捐贈
即使外觀無明顯變質,過期食品仍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捐贈可能導致法律風險和食品安全事故。
特殊用途限制
動物飼料:需確認食品成分對動物無害(如不含巧克力、洋蔥等有毒物質),黃埔區非接觸測溫儀銷毀/焚燒處理中心且需提前咨詢當地農業部門或獸醫,部分地區要求飼料需經無害化處理。
工業用途:如發酵制沼氣、提取油脂等,需與具備相關資質的企業合作,確保符合環保法規。
四、小商戶 / 家庭如何處理少量過期食品?
家庭處理:
直接丟棄至垃圾袋,避免與可回收物混放;液體類食品(如牛奶)可倒入下水道沖走。
謹慎處理包裝:撕毀或涂抹食品標簽,防止被不法分子回收利用。
小商戶處理:
參照企業流程,建立簡易臺賬;若量少可自行物理銷毀(如搗碎后丟棄),但需避免流入非法渠道。
五、相關法規與法律責任


《食品安全法》
百二十四條:生產經營過期食品,沒收違法所得和工具,并處 5-10 萬元罰款;情節嚴重者吊銷許可證,追究刑事責任。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法》
過期食品屬于 “廚余垃圾” 或 “其他垃圾”,需按當地垃圾分類要求處理,禁止隨意傾倒或填埋。
企業責任
食品生產經營者需履行主體責任,確保過期食品全程可追溯、無害化處理,否則可能面臨信用懲戒。
六、如何避免食品過期浪費?
先出(FIFO)管理:庫存按生產日期排序,銷售先生產的產品。
臨期食品處理:
設立臨期食品專區,打折促銷(需明確標注 “臨期” 字樣)。
與供應商協商退換貨,減少庫存積壓。
優化庫存管理:通過銷售數據預測需求,避免過度采購。
七、常見誤區解答


誤區 1:外觀正常的過期食品可以食用
? 微生物和毒素無法通過肉眼判斷,如霉菌可能在保質期內已產生。
誤區 2:過期食品喂沒問題
? 部分人類食品(如含木糖醇的零食)對有毒,且過期食品可能導致動物生病。
誤區 3:小商戶銷毀過期食品無需記錄
? 無論規模大小,均需留存處理記錄,否則可能被認定為 “未履行食品安全義務”。
總結

黃埔區非接觸測溫儀銷毀需遵循 “安全、全程留痕、合法合規” 的原則,企業和個人應嚴格執行銷毀流程,避免流入市場或環境。如有疑問,可咨詢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或食品藥品安全,確保操作符合法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