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釉里紅瓷器
服務項目 |
鑒定,藝博會展覽展銷,委托拍賣,委托交易 |
面向地區 |
|
主要使用釉里紅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即釉里紅瓷,也常簡稱為釉里紅。釉里紅系用銅紅料在瓷胎上繪畫,施透明釉后在高溫中一次燒成。其紅色用銅紅料在釉下,故屬釉下彩 。
釉里紅成因
瓷器燒造時需要一種環境,術語叫“氣氛”,瓷器都是在某種氣氛中燒成的。一般來說氣氛就是兩種:一種是氧化,一種是還原。簡單來說,就是爐子開著火門,有充分的氧氣進去,就叫氧化氣氛。而關著窯門,悶著火,就稱為還原氣氛。釉里紅是以銅為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簡單說它是悶著火燒成的。溫度稍高點,或者稍低一點,它立刻就會失敗,溫度如果一低,顏色就會變黑,非常不好看。溫度如果一高,顏色就飛了,沒了。溫度高低之間允許的差額大概在十度。在古代,這一點溫差是非常難控制的,只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窯工,才能看出來。
元代釉里紅瓷器:由元代江西景德鎮創燒。元代釉里紅大多呈灰黑色,少量紅色器物以青花蓋碗、罐、玉壺春瓶居多。裝飾簡單,有纏枝蓮、草葉紋等。明洪武朝釉里紅較為盛行,呈色淺紅而帶灰色。裝飾以線描為主,紋飾有纏枝菊紋、纏枝蓮等。
元代釉里紅瓷器的胎質一般呈灰白色,因為采用的是麻倉土。元代瓷器的白釉,色白閃青,瑩潤透亮,但施釉有厚薄不均現象,厚的地方能看到明顯的蛋青色(卵白釉);淺釉中往往顯淡牙黃色。這種以青白釉為主的釉里紅瓷器產量非常,能流傳到今天的器物也就更加少有了!元代釉里紅在放大鏡下有時能看到極少的淡淡的綠色。
元代釉里紅的三種裝飾特征
1、釉里紅線繪,即是在瓷胎上用線條描繪各種不同圖案花紋。這是元代釉里紅瓷器主要的裝飾方法。由于高溫銅紅料燒成條件比較嚴格,往往產生飛紅現象,所以,細線描繪花紋的釉里紅瓷器燒成比較困難。
2、釉里紅拔白,其方法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圖案花紋部位,或在該部位刻劃出圖案花紋,用銅紅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燒成后,圖案花紋即在周圍紅色中以胎釉之本色顯現出來。
3、釉里紅涂繪,以銅紅成片、成塊地涂繪成一定圖案花紋。釉里紅拔白和釉里紅涂繪這兩種方法都能減少像釉里紅線繪容易產生的飛紅現象。從推理上說,后兩種應早于線繪的普通使用(以上三種釉里紅裝飾特征引自汪慶正《元明清時期陶瓷》章第四節)。
歷來元青花、釉里紅瓷器以其特的藝術魅力讓人傾倒,這主要取決于元代青花、釉里紅的燒制成功了以鈷、銅著色劑為釉下彩繪瓷器的先河。但是,我們在喜好元青花、釉里紅瓷器的同時,要以平常心態去正確認知它,否則會“走火入魔”,誤入歧途。近幾年,筆者有幸參與了多次元代彩瓷研討會和藏品鑒定,看后的確令人擔心,有的藏家收藏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用幾卡車也難以拉下,并聲稱:“我的藏品屬某某窯口,不是景德鎮產品”;有的藏家更稱“藏品是家中之物”。
元代青花瓷器的燒造歷史不過20年左右,產量不大,存世不多是不爭的事實。況且當時鈷料進口有限,非常昂貴(1克黃金換不到1克鈷料)。流散民間的元代青花、釉里紅傳世品不能說沒有,但數量不是有些人想像中的那樣多,現市場上的這類瓷器99%都是景德鎮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的仿制品。
明代釉里紅瓷器:明永樂時期的釉里紅器物也不是很成功,傳世不多,直到宣德時期方成功燒制出釉里紅瓷器。這時期還有以白釉剔花填紅料做紋飾,燒成后圖案凸顯白色釉面的方法,呈色鮮紅。
征集范圍:名家字畫、瓷器、翡翠玉器、雜項文玩、明清家具。
藏品咨詢,鑒定熱線:
經紀人:黃小姐
廣州市越秀區環市東路403號廣州國際電子大廈9樓全層
出境拍賣 展覽 溯源國際市場征集部宣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