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銖錢也有“錯版”目前市場價格無法估量
服務項目 |
五銖錢鑒定,五銖錢評估,五銖錢拍賣,五銖錢交易 |
面向地區 |
|
2016江西考古成果矚目的當屬海昏侯的考古發掘,劉賀大墓槨室出土的200萬枚五銖錢中目前已經清理出10萬枚左右,并在其中發現1枚“錯版”五銖錢,據估計“錯版”五銖錢還將繼續被發現。在之前的古玩收藏市場上就出現過“錯版”五銖錢,當時,普遍的觀點是贗品或者是后期認為做的,但這次的考古發掘驗證了“錯版”五銖錢是真實存在的。
秦朝滅亡后,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于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于后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呂后發現問題后,積極主張幣制改革,并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王莽篡漢以后,改國號為新朝,王莽頒布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后規定的貨幣三十余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泛濫,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于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毀,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東漢建武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期,隋代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至開皇五年隋五銖便成為國內統一的法定貨幣。唐朝開國以后,通行720年的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臺,改鑄開元通寶。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從五銖錢出現后700多年,中國的主要貨幣都是它,即使在唐代武德四年后廢止五銖錢后,新鑄貨幣的重量仍以五銖錢為標準。有趣的是,無論是古希臘還是古羅馬,通行的貨幣重量,也恰好是每一枚4克左右。文獻記載,初五銖錢是由漢代各郡、國自行鑄造,后來才由中央同意鑄造。東漢時,給官員發放俸祿時,一半以糧食支付,一半以貨幣支付。這樣不但使人人有錢可用,而且也不是非用錢不可。漢代南京地區為揚州丹陽郡下諸縣,也會有五銖錢流通。
西漢時期五銖錢,只有宣帝時代在錢上鑄字,故而只有宣帝五銖可以辨別年代。目前市場上,五銖錢價值不菲,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原貨幣研究所所長汪祖杰介紹,北魏“太和五銖”一枚價值達到144萬元。
五銖錢鑒定 五銖錢評估 :(同)廣州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