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大科鑒藝術品鑒定中心五代耀州窯青瓷圈足的修足特點
一、圈足較大而外撇,足墻和器底、器壁厚度趨向一致。
五代耀州青瓷器足繼承唐代玉璧底和晚唐玉環底的傳統,圈足較大且足墻外撇,特征明顯。兩者繼承中的變化脈絡較為清晰。五代青瓷漸改唐代雄渾敦厚的修足風格,服從于器形總體仿金銀器的造型要求,向輕巧、典雅秀麗的方向演變。
足墻從低矮厚重向窄高輕巧變化是五代耀州器足又一特征。初期器足的足墻寬,器底厚度超過器壁。從殘足的斷面看,有的器底厚度幾乎是壁厚的一倍。隨著五代青瓷整體工藝水平的提高,圈足修削更為精細,典雅秀麗的風格基本形成。
仔細觀察度量五代穩定期青瓷殘片斷面,可以發現器底、器壁、足墻的厚度基本相同,顯示出一種均衡協調的美感。這大約是五代青瓷的修足工藝趨于成熟并且相對穩定的一個標志,圈足達到這個標準的器物在胎、釉等諸多工藝上都保持著較高水準。如:胎土顆粒細勻,胎色鐵灰或黑灰,燒結程度好;化妝土施涂均勻,釉色晶潤光潔;修足刀法硬朗,內外墻棱角分明;線條剛勁有力,而又流暢圓順。以此推測,五代匠師是把器足當作重要的審美對象來進行藝術加工的。在實用性不受影響的前提下,了器足美的效果。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