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劍的種類,青銅劍的時代特征,青銅劍鑒定
服務項目 |
古玩藝術品鑒定,古玩私下交易,藝術品拍賣,古玩藝術品征集 |
面向地區 |
|
青銅劍始于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制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銅劍的制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西漢以后,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戰國 青銅錯金銀越王旨殹劍 估價: 800.00-1,200.00萬 成交價: 1,046.50萬
商周時期 青銅劍 估價: 633.33-633.33萬
漢 青銅劍與矛 (一組) 估價: 280.00-360.00萬 成交價: 320.00萬
漢 青銅劍 估價: 280.00-300.00萬
戰國 青銅劍 估價: 186.00-372.00萬 成交價: 273.73萬
東周 嵌石鑄銘青銅劍 估價: 200.00-300.00萬
青銅劍 估價: 80.00-160.00萬 成交價: 98.56萬
劍體結構
青銅劍是我國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兵器。它一般是銅、錫合金冶煉制作而成的。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臺階,超過了80厘米,長者將近95厘米。
常見種類
秦式銅劍
青銅劍在技擊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而居于其次。比對手的劍長出竟30厘米的秦劍,在格斗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后,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銹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
同心圓劍
東周時期盛行佩劍之風,在劍上集中了多項的裝飾技術,其中位于青銅劍首端部的同心圓裝飾以其的制作技術引起了科技史界的關注。
劍首同心圓由多圈高同心度、高凸起、薄壁狀凸棱組成。對東周時期的多件劍首同心圓的考察表明劍首同心圓成用了類似輪制法成形工藝,預先單鑄造成形,后與劍莖鑄接成一體。
花紋劍
在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等傳世名劍的劍刃表面。均有著精美的菱形暗格花紋。這種的表面處理技術也是青銅劍的傳奇工藝之一。關于它的工藝流程,至今仍存在爭議。
復合劍
青銅復合劍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劍的實戰性能。眾所周知,如果劍的硬度太低,就很難鋒利度和殺傷力。如果劍的硬度太高,就會很脆容易折斷。為了克服這個問題,青銅復合劍剛柔相濟,將兩者結合到了一起。
青銅的主要成分是銅和錫,含錫量高的青銅硬度高,含錫量低的青銅硬度低。工匠們將硬度低的青銅鑄成劍脊,在兩刃的部位嵌合上硬度大的青銅作為劍刃。如此一來,當青銅劍受到沖擊,較軟的劍脊可以吸收沖擊避免折斷,而較硬的刃區可以殺傷力。
希望青銅劍得到有能力的大收藏家關注,讓更多的收藏愛好者賞析,一起來探究交流、學習。青銅劍的種類,青銅劍的時代特征,青銅劍鑒定
收藏知識請關注微博:收藏文化大講堂
鑒定時間:周一到周日 上午9:30--12:00 下午14:00--17:30 需提前預約
藏品、拍賣、出手詳情請咨詢藏品征集部小潘Tel:(同)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