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紅怎么出手啊
釉里紅的很大特點是燒制難度大,成品率極低。它是以銅為著色劑,在白胎上直接繪制各種圖案紋飾,在上面施一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出了紅色,所以名叫“釉里紅” 釉里紅瓷創燒于元代,但數量極少,可謂鳳毛麟角。原因是銅離子對溫度極為敏感,在窯爐中火候不到,呈現黑紅色或灰紅色;火候銷過銅離子便揮發,從釉層中逸出,呈現特有的飛紅現象或干脆退色,紋飾不連貫。當時燒柴窯很難控制窯溫,只有憑把樁師父的經驗與取出火照對比,無法大規模生產。而且元人尚白,漢人尚紅,民族認同感也有別,所以釉里紅產量一直很小。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紅瓷卻得到了的發展,從實物遺存量上比較,甚至比青花瓷還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紅,不夠鮮艷,甚至有些燒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類品種貫穿洪武朝始終,堅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較紅色。風格古樸、厚重,器型碩大,紋飾豐滿,氣勢奪人。充分展示了明朝開國之君的胸懷與氣度。
明洪武年釉里紅較為盛行,呈色淺紅而帶灰色。當時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紋片。除了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及口徑在20厘米的大碗為釉底外,其它均為糙底。裝飾以線描為主,紋飾有纏枝菊紋、纏枝牡丹、纏枝蓮等,與元代的人物故事、動物、魚藻等圖案相比,就顯得簡單了。器型除了瓶、壺外,還有盤、碗、罐等。
洪武的釉里紅制作雖然已比較成熟,但依然存在一定缺陷。該時期發色區域比較寬廣,自灰黑至暗紅,且時常因釉里紅料研磨不細而出現類似元青花青斑感覺的局部紅斑,同時還經常帶有露釉、淌釉等時代特征,總體而言,時代特征極其明顯,便于與其他朝代制品區分。
洪武后期釉里紅發色呈暗紅。由于釉水厚,器足出現明顯淌釉現象(現在仿品一般沒有相似的淌釉現象)。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