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骨戥秤介紹及其收藏價值
世界上原始的秤,其實物證據石塊砝碼發現于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文明遺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古埃及人在同時代的記載中也有提及,但至今沒有發現實物。在中國,秤的出現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是戥秤。
東漢初年,木桿秤的出現不僅成功解決當時計量問題,還成為后人創造戥秤的前提和基礎。到了唐朝和宋朝,衡器的發展日臻成熟,計量單位由“兩、銖、累、黍”非十進位制,改為“兩、錢、分、厘、毫”十進位制。當時,宋朝主管貢品庫藏的官員劉承硅,鑒于當時一般的木桿秤計量精度只能到“錢”,遠遠不能滿足貴重物品的稱量,經過潛心研制,在公元1004~1007年之間,創造發明了我國枚戥秤。經過測量,其戥桿重一錢(3.125克),長一尺二寸(400毫米),戥鉈重六分(1.875克)。紐(初毫),起量五分(1.5625克),末量(大稱量)一錢半(4.69克);第二紐(中毫),末量一錢(3.125克);第三紐(末毫),末量五分(1.5625克)。這樣的稱量精度,在世界衡器發展史上是的。這種戥秤設計精美,結構合理,分度值(測量精度)為一厘,相當于今天的31.25毫克。
戥秤的主要的構件組成有小秤盤、桿秤。戥子桿,是戥子的關鍵部件,其選材有質重性韌的象牙、象骨,有質堅如鐵的純黑色烏木,有精工鑄造的青銅,有潔白如玉的動物硬骨。戥子盤,是放置稱量物品的器皿,一般是由青銅鑄造而成,也有的是由紫銅板沖壓而成。戥子錘,又叫秤鉈,也是由青銅鑄造。戥子錘的形制品種繁多,有高度適中的圓柱體,有厚薄得體的橢圓形,有如同硬幣的圓形,有鑲嵌金銀飾品的組合形。有的為了擴大稱量范圍,一個戥子備有兩個大小不等的戥子錘。戥秤主要用于稱一些貴重的黃金、白銀、珠寶、中草藥等,以克為計量單位。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