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真正的良渚玉器嗎?
玉在中國歷史上久負,流傳久遠,為人們所喜愛,被奉為寶物。中國的玉器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古至今,中國人對于玉器的喜愛就從來沒有中斷過。玉像一顆明珠,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綻放出燦爛的光輝。《禮記》中所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成為人們習俗生活的一部分。
我國迄今發現的早的玉器使在內蒙古查海興隆洼文化發現的一對白色的玉玦,表明我國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使用和制造玉器了。到了距今約5300-4300年的時候,出現了良渚文化,其主要分布于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因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良渚文化與紅山文化并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高峰。良渚文化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為主要特征,其中令人矚目的是玉器。
良渚玉器在材質、數量、造型、紋飾、雕琢技術等方面卓有輝煌成就,良渚先民用簡單、直接及富有感彩的線條,刻畫出其神人紋、獸面紋、鳥紋及神面組合紋飾,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紋飾的玉器代表其崇拜神靈、祈求平安、并將其當做溝通天與地、人與神的媒介物。這些文飾繁密細致,和諧工整,堪稱微雕杰作。
良渚玉器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用玉工藝的高水平。良渚玉器的器型和紋飾都與原始的神靈崇拜有關,大的特點是器身大都裝飾繁復的紋樣,而雕琢技法和雕琢內容更具特色。能反映良渚玉器的是形式多樣、數量眾多而又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良渚玉器常見的雕刻方式有三種:種直接式,即把玉坯直接用“軟玉法”處理,然后刻畫紋飾;第二種全遮蓋式,即先把玉器表面用保護層遮蓋起來,雕刻圖案后再用“軟玉法”處理,將軟化的部分去除;第三種半遮蓋式,即“軟玉法”雕刻后,再用保護層遮蓋,使得各槽溝深淺基本一樣。
良渚玉器琢紋的方法有淺浮雕、透雕、陰線刻三種。鉆孔打眼技術也已比較成熟,根據孔眼的大小而采用不同的鉆孔方式,琮璧鉞環鐲等孔徑較大的采用空心管鉆;璜、梳背、錐形器、管、珠上的小孔多采用小的實心桯鉆。此外管鉆、切割等制玉流程中留下的痕跡表明,使用解玉砂也是良渚文化玉作工藝的核心內容。
綜合來看,良渚玉器有如下特點:
一、種類:大體有兩種,一種是祭祀用的玉器;另外就是佩飾玉器。
二、良渚玉器除了玉琮、玉璧、玉鐲三種單體玉器外,絕大多數是組合件,良渚玉器制作的技術比較成熟,造型規整對稱,厚薄均勻,線條端正,輪廓清晰。
三、良渚玉器的體型較大(紅山玉器的體型較小),上面常見淺浮雕,刻線技藝幾乎,是良渚玉器的顯著的特點。
四、良渚玉器就地取材,主要用了浙江一帶產的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江蘇溧陽的梅嶺玉),質地不純,以青色為主,少部分是黃色的,土沁后呈乳白色。另外還有附近地區產的螢石、葉臘石、石髓、綠松石等石料。這種石料的硬度在摩氏6~6.5度,比普通鋼制刻刀的硬度要大。
五、一些文獻說良渚玉器使用了軟玉法雕刻。因為良渚玉器使用的是硬度較高的玉料,無法使用金屬刻刀進行雕刻。經過軟玉法處理后玉器表面的硬度會降低一到兩個摩氏硬度,可以用金屬刻刀(錕铻刀)雕刻,但是軟玉法使玉器軟化的程度主要在表面,也使良渚玉器的刻紋不深。
良渚文化玉器繼承崧澤文化玉器的傳統,并在其基礎上發揚光大,改進了切割、拋光、琢刻、鉆孔等制玉工藝,制作了種類各異的良渚玉器,創造出了燦爛的良渚玉器文明。其對周圍地區文化的玉器有的影響,西達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塊文化。而它對北方黃河流域的影響更是至深。在夏、商、周時代的許多遺址中,也發現了源自良渚玉器。商朝玉器的種類很多都可以在良渚玉器中找到型,特別是良渚玉器的獸面紋和玉石鑲嵌技術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對商周青銅器制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