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有800年燒瓷史的龍泉青瓷嗎?
服務項目 |
龍泉窯,青釉,龍泉青瓷 |
面向地區 |
|
財務設備 |
有 |
類型 |
其它 |
中國的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國文明史,中國文明的進程都能在陶瓷上體現。5000年的文明史的每一頁都與陶瓷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樸自然的秦漢陶瓷、雄渾大氣的唐代瓷器、內斂的宋代瓷器、一枝秀的元代瓷器、濃艷多姿的明代瓷器、繁縟富麗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齊的民國瓷器,都是當時社會的理想、審美情趣和科技能力的體現,是時代耀眼的光環,歷史價值重大。
其中龍泉窯因主產地在浙江龍泉市而得名,始于三國兩晉,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終于清代康熙年間,有近800年的燒瓷史,燒造歷史較長,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燒造年代較長的窯口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尤其是梅子青器海內外。梅子青釉釉色濃翠瑩潤,如青梅色澤,故而得名。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翡翠媲美;其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史料載,梅子青品種僅在南宋一朝燒造,存世極少,又多為仿古銅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彌足珍貴。人們用“質如玉、亮如鏡、聲如磬”來形容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窯址眾多,其中以大窯、金村兩處窯址多,質量也精。北宋早期的出品瓷器風格受越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稍薄,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盆、罐等少見。可以看作龍泉生產的越窯器,其燒造工藝、器型、釉色都是越窯瓷的翻版。
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龍泉青瓷才開始有自身特色的創新,除了盤、碗、盒、罐、執壺、盞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盤口壺等開始顯現出“龍泉制造”的特烙印。碗、盤類刻花紋飾以蓮瓣、牡丹、菊花為主要題材,多為蓖紋、折扇紋。紋飾之間以楞線分隔,楞線分單線、雙線。
宋廷南遷,臨安成為南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銷活躍,瓷業得到的發展。南宋中晚期,是龍泉青瓷發展的鼎盛時期,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峰。南宋晚期龍泉青瓷器型豐富多樣,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燈盞、渣斗、熏爐等。文具有筆筒、筆洗、水盂、筆架等,及多種仿古銅器、古玉器的瓶。器物造型輕盈秀美,修胎講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細細一線的釉,燒成后出現朱紅色一圈細線,俗稱“朱砂底”,別有韻味。通體施釉,光色無紋,以釉色與造型取勝。
進入到元朝,龍泉青瓷的燒造技術不僅經久不衰,而且產量,以其技藝和精美的釉色為基礎,龍泉窯產量比宋代擴大了好幾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龍泉窯系。除部分繼承宋代傳統以外,在器型和裝飾上又有創新,了時代特征。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