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壇的宋代玉器有哪些特點
服務項目 |
玉器,青玉,白玉 |
面向地區 |
|
財務設備 |
有 |
類型 |
其它 |
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長達200年左右的社會大動蕩。宋代城市經濟高度發展,各種手工業得到長足的發展,生產力也大有提高。在這種大前提下,文化藝術十分活躍,無論是詩詞、書畫都充滿了濃厚生活氣息,市井文化開始受到重視,藝術不再只表現上層社會的生活,逐漸成為大眾消費。
宋代是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受商品經濟,民間玉雕興起文化的影響,宋代玉器的發展,開始平民化,其顯著特點就是拋棄了前代憑空設想制作的傳統,轉而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題材進行創作,使玉器具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成為玉器從王玉時代走下神壇,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一個轉折點。宋代玉器民間玉器種類變得多樣,而用于祭祀的禮玉器則變得。其特點和標志便是玉雕童子等作品在各種藝術品中的廣泛出現。
宋代玉器多為的白玉和青玉兩種材料為主。其中有許多是使用白玉,玉質溫潤,較之唐代所用白玉品位高出一籌。青玉從顏色上看可分為兩類:一是青中泛灰,另一是青中泛綠。宋代玉器中還一部分是黃玉及山玉作品。
宋代玉器如同宋畫,受當時的繪畫藝術影響甚深,很像寫生作品,力工繁簡得當,既簡練又傳神,文人情趣,毫無粗制濫造。其制作工藝有以下特征:
1.圓雕人物、動物的特點概括性很強,刀法純熟,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2.陰線刻比唐粗疏,但委婉流暢,用于服飾上使衣袖有飄動感,鳳鳥翅羽、魚類鰭尾以及花葉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陰刻線刻畫。
3.能巧就玉材之色澤,而施以適宜之雕刻,這種工藝稱巧雕,玉稱巧色玉。巧色玉早出現在商代,漢代也偶爾有見,宋代這種工藝則被廣泛運用。
宋代玉器主題多為陳設品擺件、佩飾為主,大的特點是在玩賞的同時更注意兼備實用功能,代表為文房四寶尤為盛行。題材也非常豐富,多為日常常見的童子、花卉、飛禽等圖案,并且講究對稱均衡的圖案化裝飾效果,十分注重逼真寫實的生活情趣,而且能把這兩點高度統一,這是連明清玉器都難以達到的高度。這使得宋代玉器顯得清新雅致、比例協調、神形兼備,極富繪畫情趣。在南宋時期,與遼金在文化上有了更多的交流與影響,具有濃郁北國游獵民族風情的“春水”、“秋山” 玉隨著出現,這兩種玉在一時可謂流傳甚廣。
宋代玉器在繼承唐代玉器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又吸收了遼、金玉器的精髓,做到取長補短,發展創新。鏤雕工藝開始流行,成為當時琢玉工藝的一個顯著特點。其工藝紋理清晰,刀法洗練,工藝粗獷中見細膩,開一代裝飾手法之新式,給人以凝練而清奇之感,成為主要的表現手法,被廣泛應用。并且構圖,層次分明,創新出了鳳穿花、飛天穿花、龍穿云、綬帶鳥、螭龍穿孔等宋代典型鏤雕紋飾。我國的玉器制作推上一個新的高峰,并為明清時期玉器的鼎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代重視傳統文化,興起了一股復古思潮。宋代玉器出現了大量的仿古玉,是仿戰國、西漢,也有商、周,但在造型結構、紋飾和工藝上,不完全照搬照抄,與原件相比,仿件造型結構往往更復雜,雕琢也更圓潤、精美。
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 ”其美德相應的必是美玉。美石名玉,歷來被視為風雅之物,在人們心目中占據著崇高的地位。它不僅凝聚了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精華,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中華文明發展演變的重要見證。宋代玉器是中國玉器發展以及文學書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特征十分明顯,在中國玉器發展史的的地位十分特殊,目前在中古玉的收藏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