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的碗有哪些樣式嗎?古代瓷碗大全供你參考
“民以食為天”是中國留傳千年的古訓,對于用來盛放食物的碗當然也是重中之重。作為基本也是常用的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證,不過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制的碗。中華文化對碗的要求幾近苛刻,從新石器時代一路演進,不同時期的瓷碗,其形狀、釉水、紋飾有著明顯的差別,隨著時代文化的變化而改變、制作技術的不斷優化展現了不同的審美和時代文化。那么從古到今對國人如斯重要的瓷碗到底有過哪些樣式呢?都是寫什么樣子的呢?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說道說道。
1、笠式碗,又叫斗笠式、涼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來流行的一種碗。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頂斗笠,清康熙時期為寬口沿外撇,圓腹,圈足較大。
平底碗,又稱實足碗,常見于東漢至唐器,呈直口,弧腹,平底。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內斂兩種,腹上部鼓,下部內收。此種樣式的碗從出現一直沿用到唐,期間各朝代大體碗形不變,在一些地方的處理上會顯示出不同的特點。
2、四出碗,在唐代比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處下凹而形成四瓣花邊狀。通常下凹處的腹內壁都有凸起的豎向線紋,好似花葉的莖脈。四出碗實質就是一種模仿一種花瓣制作的碗。
3、葵口碗碗式之一,北宋以來較為常見,因碗口沿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口作花瓣式。
4、玉璧底碗,在唐中、晚期的時候比較流行。因碗足是玉璧的形狀而得名,中心內凹,足圈較寬。玉璧底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唇口和不帶唇口的兩種,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邢窯、定窯、越窯、長沙窯等都有燒造玉璧底碗。
5、折腹碗俗稱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為敞口,腹內削,腹底向內平折,小足。
6、諸葛碗又稱孔明碗,常見于宋、明時期,始見于北宋龍泉窯刻花器。造型為斂口,弧腹,圈足。底與碗心呈雙層夾空,底面有孔與空腹相通,造型特。
7、臥足碗,在金代開始流行,樣式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內凹,底足無釉。
8、高足碗,又稱靶碗,有中空足封閉底印和不封底兩種。造型為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造型與高足杯頗為相似,較之略大。元、明、清三代較為流行,品種有青花、斗彩等。
9、雞心碗,流行于明永樂、宣德時期。敞口,深腹,內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雞心狀,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種多為白釉、青花兩種。清代雍正、乾隆時多有仿制。
10、攢碗,明萬歷至清代流行的一種成套組合餐具,如攢盤一般,是以分割成數件的碗相子組合起來的禮器。先為大碗,后民間次以小碗,漸次而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攢碗。
11、宮碗特指明宣德時期創燒的一種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寬闊,圈足。這種器形多以青花作裝飾,并歷代相傳。正德時燒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宮碗"之稱。當時民窯都競相仿制。
12、凈水碗,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寬圓,圈足,有的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舍時間等。
13、蓋碗,是帶蓋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朝。清康熙時期蓋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兩種。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蓋徑多小于碗口徑,扣于碗口徑,少數蓋大于碗口,俗稱天蓋地式。有瓷胎和宜興紫砂陶胎兩種。
以上這些碗的樣式都是從原始的碗一步一步發展變化而來的,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樣式,有創新的樣式,也有沿襲舊樣而稍加修改的。不管怎么說,這些碗的樣式的變化都是當時朝代文化、經濟的映射,反映著各朝各代社會的審美情趣和對待基礎餐具的生活態度。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