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瀚海瓷器拍賣,瓷器拍賣交易,瀘州瓷器拍賣,瓷器拍賣電話 |
面向地區(qū) |
凡是用瓷土燒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當今對瓷器的具體定義,還沒有取得統(tǒng)一的意見。一般人認為,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
,瓷器的胎料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和化妝土,并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jīng)過高溫燒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體經(jīng)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jié)為準。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zhì)釉。
參與瓷器拍賣的注意事項
1. 藏家(委托方)
選擇信譽良好的拍賣行:避免選擇缺乏資質(zhì)或頻繁流拍的機構(gòu),可參考拍賣行過往成交率、客戶評價。
合理設定保留價:過高的保留價易導致流拍,建議結(jié)合拍賣行估值與市場行情調(diào)整。
明確責任條款:合同中需約定若拍品因鑒定失誤流拍或成交后被證實為贗品,雙方的責任與賠償方式。
2. 買家
提前研究拍品:仔細閱讀圖錄,了解瓷器的歷史背景、鑒定爭議點(如有),必要時聘請立協(xié)助鑒定。
控制預算:競拍時需考慮傭金、稅費等附加成本,避免盲目追高。
注意交割安全:瓷器建議通過拍賣行的物流機構(gòu)運輸,購買全額保險,確保運輸安全。
宋代瓷器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現(xiàn)時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于全國很多個縣,其中有宋代窯址的就占大多數(shù)。宋代陶瓷窯以材料,工藝分很多瓷窯系,有時一個地區(qū)出現(xiàn)很多窯系,從生產(chǎn)性質(zhì)而言,有官窯與民窯之分。以地域而言,受唐朝制瓷業(yè)影響,有“南青北白”之說,南方以越窯、龍泉窯、景德鎮(zhèn)影青等青瓷為主,北方以邢窯、定窯等白瓷為主。宋代瓷器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區(qū)使用原材料的影響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當時的文化習俗、工藝水平制約而具有的共同性。
款識:破解瓷器的 “身份印章”
款識是斷代的直接依據(jù),需從字體、寫法、內(nèi)容和磨損程度綜合判斷:
款識類型
朝代款:
明代:早期多用楷書(如永樂 “永樂年制” 篆書款極少),成化 “天” 字罐無年號款。
清代:康熙多 “大清康熙年制” 楷書,雍正開始盛行篆書款,乾隆款識工整規(guī)范。
堂名款:如明代 “德化”“博及漁人”(何朝宗款),清代 “慎德堂制”(道光官窯)。
吉語款:如明代 “萬福攸同”“富貴長春”,清代 “大清乾隆年制” 外加雙圈。
字體特征
明代:“年” 字多寫作 “秊”(禾 + 千),“制” 字 “衣” 旁少鉤。
清代:康熙款 “康” 字第六筆直折,雍正款 “正” 字第四筆略短。
仿寫款:如民國仿 “成化年制” 款,字體柔弱無力,筆鋒缺乏力度(可對比《中國陶瓷款識大典》)。
款識做舊
新仿款多用化學顏料(如丙烯),顏色鮮艷不沉穩(wěn);古瓷款識因磨損顯自然(如 “年” 字豎筆模糊)。
后加款:在無款老瓷上刻寫年號(如在明代民窯碗底加 “宣德年制”),需觀察款識與胎釉老化是否一致。
瓷器鑒定是一項結(jié)合歷史、工藝、美學和科技的綜合性學問,需要從胎質(zhì)、釉色、紋飾、形制、款識等多維度分析。
胎質(zhì):探尋瓷器的 “基因密碼”
胎質(zhì)是瓷器的基礎,不同時代、窯口的胎土配方和加工工藝差異顯著,可從三方面切入:
原料特征
時代特征:
唐代以前:胎質(zhì)較粗,含有較多雜質(zhì)(如鐵、石英顆粒),常見氣孔和砂眼(如越窯早期青釉)。
明清官窯:胎土淘洗精細,胎質(zhì)細膩潔白(如康熙 “糯米胎”),晚清民國胎質(zhì)略疏松。
窯口差異:
景德鎮(zhèn):高鋁低硅,胎質(zhì)堅密,明代 “麻倉土” 含微量鐵元素,露胎處可見 “火石紅”。
德化窯:高硅低鋁,胎質(zhì)溫潤如脂,透光度強(“中國白” 特征)。
龍泉窯:南宋胎質(zhì)灰白(“鐵骨”),元代胎體厚重,明代胎色偏灰黃。
制作工藝
手拉坯:古瓷多為手工拉坯,胎體厚薄不均,內(nèi)壁可見旋紋和指痕;現(xiàn)代機制胎過于規(guī)整,無自然痕跡。
修足工藝:
宋代:圈足較矮,修足草率(如汝窯 “裹足支燒”)。
明代:早期足跟略圓,中期 “泥鰍背” 修足細膩,晚期足墻較直。
清代:康熙 “二層臺” 足、雍正 “滾圓足” 等特征鮮明。
胎體老化
古瓷胎體因年代久遠,斷面可見自然老化的 “糯米光澤”;新仿品胎質(zhì)生澀,顏色過白或過灰(可用放大鏡觀察)。
真火煉就:古瓷經(jīng)高溫燒制(如元青花約 1300℃),胎質(zhì)致密;現(xiàn)代仿品可能因窯溫不足導致胎質(zhì)疏松。
紋飾:解碼瓷器的 “圖像語言”
紋飾是時代審美與社會文化的鏡像,鑒定需關注題材、技法和細節(jié):
題材與時代關聯(lián)
人物紋:
元代:雜劇人物、歷史故事(如 “蕭何月下追韓信” 梅瓶),線條粗獷。
明代:早期多高士、仙人,中期嬰戲圖增多(成化 “天” 字罐嬰戲紋),晚期文人畫風流行(如青花山水)。
清代:康熙 “刀馬人” 氣勢恢宏,雍正 “十二花神” 文雅細膩,乾隆 “百鹿圖” 寓意吉祥。
花鳥紋:
宋代:磁州窯白地黑花 “折枝花卉”,簡練生動。
明代:宣德 “五爪龍” 兇猛威武,成化 “斗彩雞缸杯” 柔美恬靜。
清代:雍正 “過枝桃紋”(“天地一家春” 寓意),乾隆 “萬花不露地” 繁縟富麗。
繪畫技法與工藝
筆觸特征:古瓷紋飾多為手工繪制,線條有粗細變化(如明代 “一筆點畫”);現(xiàn)代印刷紋飾線條呆板,色彩邊緣模糊。
青料發(fā)色:
元代:蘇麻離青料 “鐵銹斑” 沉入胎骨,藍中泛紫。
明代:永宣 “蘇料” 濃艷有暈散,成化 “平等青” 淡雅清亮,嘉靖 “回青” 藍中泛紫。
清代:康熙 “翠毛藍” 層次分明,晚清 “洋藍” 色浮于表面。
常見破綻
題材穿越:如在明代瓷器上出現(xiàn)清代 “八仙過海” 紋飾,或用現(xiàn)代審美篡改傳統(tǒng)圖案(如過度簡化的龍紋)。
技法矛盾:斗彩需 “釉下青花 + 釉上五彩” 兩次燒成,若釉上彩覆蓋青花輪廓線,可能為后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