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銅幣市場價值怎么樣
服務項目 |
四川銅幣存世量,四川銅幣的歷史,四川銅幣,四川銅幣一百文 |
面向地區 |
|
四川銅幣,是晚清和北洋時期四川省地方政權鑄造的貨幣。由于川省銀銅礦缺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軍閥割據,致使中央《幣制條例》關于銅幣之原料比例、銅幣面額的規定沒有嚴格遵守,四川銅幣發行量十分,致使物價虛高、影響經濟發展。四川銅幣,自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開鑄,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法幣開始流通才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兩廣總督李鴻章奏準在廣東開鑄圓形無孔銅幣(銅元)。次年,清諭令沿江沿海各省準許仿造 。光緒二十七年,四川省在成都設四川銅元局,于二十九年六月開工鑄造當五 、當十文面額銅幣,七月增鑄當二十文銅幣。
光緒二十四年,戶部通令各省暫停鑄造銅幣,四川總督趙爾豐請免停,獲準續鑄。宣統元年,度支部下令撤并各省銀銅廠局,趙爾豐再次請求續鑄獲準。四川遂成為宣統年間少數可續鑄大清銅幣的省份。
辛亥革命以后,四川大漢軍于1912年4月廢止大清銅幣模板,改鑄“漢”字銅元,有當10文、20文、50文三種面額。1913年,增鑄當100文、200文的銅幣。1913年5月,重慶銅元局建成開工,均仿成都廠模式。
進入北洋時代以后,軍閥割據、時局動蕩,銅昂,于是四川鑄幣廠采取降等減重、加大面值的方法謀取私利。民間除老一百文、老兩百文銅幣色澤稍紫外,其余呈黃白色,質地劣于大清銅幣。1914年起,專鑄當100文、當200文銅元。各軍閥紛紛效尤,鑄造的銅幣達數億枚,四川幣制混亂不堪。
1935年,國民在四川推行法幣,四川銅幣遂逐漸退出流通市場。
軍造四川銅幣”是辛亥革命時期的產物。1911年12月發生“成都兵變”,以尹昌衡、羅綸為正副都督的四川軍取代了成立僅12天的大漢四川軍。新的四川軍成立之初即面臨著需用日繁、度支日絀的財政困窘局面。軍迅速接管了四川成都造幣廠,決定鑄造“四川銅幣”以應急。民國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幣廠奉四川軍之命,開模鑄造“軍造四川銅幣”(也稱“漢”字銅元)。
藏品名稱:中華民國二年軍造四川銅幣漢字版當制錢一百文
類別:雜項
錢幣:重:20.8g直徑:39mm
1、以鑄造歷史:篆書“漢”字四川銅幣有5文、10文、20文、50文、100文五種面值,其中100文幣僅存樣幣,極為。20文、50文幣鑄造數量較多。10文幣鑄造量大,據估算當不少于1.1億枚。由此可見,100文之銅幣是世間難得的,極為。
2、以“漢”字圖案:“漢”字底有數十條橫直紋,因而錢幣收藏者也稱之為“漢”字銅元。“漢”字圓圈外還環繞有18個小圓圈,代表當時的十八個省份。把18個小圓圈圍繞著“漢”字聯成一體,寓意十八省人民團結起來共同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戰斗。
四川銅幣軍是由四川銅元錢幣演變過來的,早銅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川督岑春煊始議鑄造銅元。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立四川銅元局,其規模不大,僅就原購鑄小制錢的廢機修整使用.廠房是機器局的壓銅廠和舊的銅錢廠,鑄料是機器局的槍彈廢殼邊渣和寶川局余銅,圯煉凈盡。按銅96%、鉛0.1%及其他的比例配鑄“當五”、“當十”銅元。所鑄銅元悉用紫銅,量較好。。以致四川銅元成為全國銅元特點之一。
查看全部介紹